用户登录

|

“高选择性识别生物小分子荧光/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机制研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0-07-10 浏览次数:1092

高选择性识别生物小分子荧光 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机制研究 anli.jpg

  2020年7月9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云南师范大学完成的“高选择性识别生物小分子荧光/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其机制研究”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组审阅了项目技术资料,听取了成果汇报,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组提供的技术资料齐全,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针对具有重要生命意义小分子的荧光检测和生物荧光成像研究领域的难点共性科学问题,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云南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历经11年研究,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检测硫化氢、磷酸根、亚硫酸氢根等高选择性的荧光探针,深入研究了该系列荧光探针的检测机制,取得了以下三个创新点:

  (1)基于二硫键断键机理,原创性提出一种高选择性的荧光探针检测硫化氢(H2S)的新方法,开展了该探针在活体细胞和活体生物中的荧光成像研究,解决了传统二硫键构建的荧光探针研究中受硫醇分子严重干扰的问题,为二硫键连接的诊疗一体荧光探针的研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2)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反应型荧光探针检测磷酸根的新方法,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检测磷酸根的荧光探针,突破了传统荧光探针研究中焦磷酸根和三磷酸腺苷等类似物的强干扰问题,实现了对外源性和内源性磷酸根的高选择性检测,在生物体荧光成像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3)针对单核金属氧化还原活性中心检测信号单一、选择性差的问题,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核金属钌分子导线检测锂离子新方法,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开链冠醚共轭桥联双核金属钌配合物,构建了基于双核金属钌分子导线的锂离子电化学传感器,为微量锂离子的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三、成果在国内外共发表SCI论文30篇,累计影响因子135.2,其中4篇发表在JCR一区期刊、10篇发表在JCR二区期刊,单篇SCI他引最高135次,ESI高被引论文4篇;8篇代表性论文被引频次合计253次,SCI影响因子33.9;20篇核心论文被引频次合计419次,SCI影响因子66.1。在项目执行期间,团队1人晋升教授职称,2人晋升副教授职称,1人获“云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1人获“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在高选择性识别生物小分子荧光/电化学传感器研究领域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郭俊明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

  郭 洪 云南大学教授

  李灿鹏 云南大学教授

  孟 彬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

  汪正良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